杨绛先生的梦读后感集锦(32)
2022-07-10 来源:百合文库
【我们三杨绛读后感_范文3】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题记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2003年由杨绛女士于九十二岁高龄时所作,是以纪念其先生钱钟书和爱女钱媛的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
杨绛传读书笔记1
昨天一天把《杨绛传》看完了,关于先生的传记有很多人写,我看的那本名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本书是20xx年5月买的,同期还买了《我们仨》,当时,一目十行完《我们仨》就丢掷一边了,包括这本《杨绛传》。现在看完了,脑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词,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杨荫杭在杨绛儿时,引导多过教导,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确实杨绛少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写的一手好字,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包括到后来高中,大学去往清华,结识了钱钟书,到结婚,一起前往国外学习到生下女儿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在清华任教后接二连三的遭遇,字里行间我没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伤,一样劳作,一样创作。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说她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继续女儿的未完的《我们仨》,继续整理丈夫留下来的手稿,96岁高龄还写了《走在人生边上》。对于大家对她的关心,她说“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题记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2003年由杨绛女士于九十二岁高龄时所作,是以纪念其先生钱钟书和爱女钱媛的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
杨绛传读书笔记1
昨天一天把《杨绛传》看完了,关于先生的传记有很多人写,我看的那本名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这本书是20xx年5月买的,同期还买了《我们仨》,当时,一目十行完《我们仨》就丢掷一边了,包括这本《杨绛传》。现在看完了,脑海中能形容先生的词,唯有尊敬二字。
先生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杨荫杭在杨绛儿时,引导多过教导,特别是在那个年代,包括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做不到这一点。确实杨绛少时所处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写的一手好字,有浓厚的读书兴趣。包括到后来高中,大学去往清华,结识了钱钟书,到结婚,一起前往国外学习到生下女儿都是幸福的。
我印象深的是他们在清华任教后接二连三的遭遇,字里行间我没看出先生有多委屈,多悲伤,一样劳作,一样创作。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她说她是留下来打扫战场的。她继续女儿的未完的《我们仨》,继续整理丈夫留下来的手稿,96岁高龄还写了《走在人生边上》。对于大家对她的关心,她说“很好,很乖,虽然年老,不想懒懒散散,愿意每天都有一点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