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的读后感200字总汇(26)
2022-07-08 来源:百合文库
叔本华认为,意志(欲望)的永无止尽和快乐的暂时性构成了人生全部悲剧的基础,妄想幸福是愚蠢的,他认为人生计划越是不为追求现实幸福的妄想所纷扰,实现其目的的可能性便越大。在叔本华看来,只要人的欲望不除尽,人生的悲剧就不会结束。西方的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努力就是为了赎罪的,只有赎罪了,死后才能进入天堂。人类还是有“善”的,但如果“善”不纯,再加上盲目的不可知的外在的自然、社会命运相驱迫,就会犯下不可挽救的罪戾,于是陷入凄凉惨苦的境地,甚至死亡,于是就形成了悲剧。西方悲剧中,有的人只是犯了一个小过错,甚至没有犯错,结果却是最悲惨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他的“善”不绝对纯粹,另一方面,人的生存意志本身就有罪。这一点与基督教、叔本华的解说是一致的。悲剧之所以使人流泪而感乐,是因为悲剧一方面使人生有解脱感,另一方面使人生有净化感,直接关照精神世界的纯价值或纯善。
西方悲剧都直接关涉个体人物或人格的悲剧;而中国的悲剧意识,则为“人间文化”的悲剧意识,它所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人间。中国的悲剧意识是虚实结合的,返虚入实,而且悲中有壮,转出了更高的对人间之爱和人生的责任感。
《古诗十九首》的经久不衰与悲剧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纵观《古诗十九首》,我们看到的都是诗人表达的悲情,而且都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这不仅能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而且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价值。
四、《诗经》的《郑风·子衿》诗旨
(1)、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诗旨:《毛诗序》:“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已留彼去,故随而思之耳。礼:父母在,衣纯以青。”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又说“谓郑国人废于学问耳,非谓废毁学官也。”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伤学校废也。”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此亦淫奔之诗。”在这里,朱熹终于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但又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用“淫奔”二字来表达男女相爱之诗作。
西方悲剧都直接关涉个体人物或人格的悲剧;而中国的悲剧意识,则为“人间文化”的悲剧意识,它所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整个人间。中国的悲剧意识是虚实结合的,返虚入实,而且悲中有壮,转出了更高的对人间之爱和人生的责任感。
《古诗十九首》的经久不衰与悲剧的力量是分不开的。纵观《古诗十九首》,我们看到的都是诗人表达的悲情,而且都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这不仅能与读者形成情感共鸣,而且在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价值。
四、《诗经》的《郑风·子衿》诗旨
(1)、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诗旨:《毛诗序》:“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已留彼去,故随而思之耳。礼:父母在,衣纯以青。”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又说“谓郑国人废于学问耳,非谓废毁学官也。”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伤学校废也。”朱熹在《诗集传》中指出:“此亦淫奔之诗。”在这里,朱熹终于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但又受到封建礼教的影响,用“淫奔”二字来表达男女相爱之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