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评传》观后感汇编(9)
2022-05-26 来源:百合文库
君子,代表有德行、有学问又代表高贵,还代表丰满的人生,那时学问与生命还没有割裂。因此立志于学也就是立志修养自己的德行和学问并以之为天下苍生带来幸福。爱母亲还是爱天下,这是摆在少年孔子面前的艰难的抉择。如果没有母亲的爱与远见,孔子的一生能成为一个孝子,却无法成为一代圣贤、流传两千年多年的文明的塑造者。母亲的爱是成全。孔子的爱则是顺应了母亲的心,割舍了亲情的小爱,存养了对天地苍生的大爱和修齐治平的远大理想。
立志于学
孔子幼年时就喜欢摆弄礼器,似乎显示出不凡的预兆,然而他真正明白学问的意义却是从了解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开始的。鲁国大夫专权,三桓把持朝政,已有四代。到孔子少年的时候,三桓逼昭公废掉中军,将兵权和赋税都交给三桓。国人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三桓,有人说三桓的能力强过鲁昭公,治理鲁国也很好,有人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要挽救这个局面恐怕只有圣人出世才行了。这种种的议论,少年的孔子全都记在心里,一颗悲悯天下苍生、向往真理和正义的心被残酷的现实所刺痛,他不知不觉也去思量拯救天下苍生的良方。他鼓起勇气,在国社找到左太史,问他“什么是圣人?”菩萨发心成佛,也是因为看到众生的悲苦而愿去寻求无上正觉,“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是成佛的种子。那么此时,一颗成为圣人的种子已在孔子心中发芽。
母亲的爱长养了孔子的发心,她带着孔子登门拜访左太史,左太史故意说不在家,她就带着病与孔子一起等着,良久,孔子说:“母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要我一直等到左太史回来,不,是一直等到左太史收我为弟子。”母亲这才微笑着离开。母子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学有所成,六艺融贯于他的生命当中,他的神态始终谦恭而安详,他敞开的内心,仿佛始终在散发着一种鼓舞人的光明力量。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求学的目的,许多人是想脱离贫贱的生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想要高贵,不管是物质上衣食丰足还是文化上的知书达礼,都不是坏事,都是人上进的动力。好的教育,能引导这种愿望,为生命找到提升和成长的出路。这么多的学生,对孔子是一种很大的磨练。在这些磨练和考验中,孔子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体悟人生的道理,学问和德行都在师徒切磋中提高。
立志于学
孔子幼年时就喜欢摆弄礼器,似乎显示出不凡的预兆,然而他真正明白学问的意义却是从了解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开始的。鲁国大夫专权,三桓把持朝政,已有四代。到孔子少年的时候,三桓逼昭公废掉中军,将兵权和赋税都交给三桓。国人议论纷纷,有人指责三桓,有人说三桓的能力强过鲁昭公,治理鲁国也很好,有人说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要挽救这个局面恐怕只有圣人出世才行了。这种种的议论,少年的孔子全都记在心里,一颗悲悯天下苍生、向往真理和正义的心被残酷的现实所刺痛,他不知不觉也去思量拯救天下苍生的良方。他鼓起勇气,在国社找到左太史,问他“什么是圣人?”菩萨发心成佛,也是因为看到众生的悲苦而愿去寻求无上正觉,“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是成佛的种子。那么此时,一颗成为圣人的种子已在孔子心中发芽。
母亲的爱长养了孔子的发心,她带着孔子登门拜访左太史,左太史故意说不在家,她就带着病与孔子一起等着,良久,孔子说:“母亲,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要我一直等到左太史回来,不,是一直等到左太史收我为弟子。”母亲这才微笑着离开。母子之间似乎不需要太多的话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学有所成,六艺融贯于他的生命当中,他的神态始终谦恭而安详,他敞开的内心,仿佛始终在散发着一种鼓舞人的光明力量。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求学的目的,许多人是想脱离贫贱的生活,成为一个高贵的人。想要高贵,不管是物质上衣食丰足还是文化上的知书达礼,都不是坏事,都是人上进的动力。好的教育,能引导这种愿望,为生命找到提升和成长的出路。这么多的学生,对孔子是一种很大的磨练。在这些磨练和考验中,孔子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体悟人生的道理,学问和德行都在师徒切磋中提高。